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2018年02月27日07: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开启现代化的百年新航程。到21世纪中叶,我们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百年的矢志不渝,百年的接续奋斗,中华儿女在挫折中奋起、在变革中图强,奋力书写出恢宏的现代化壮美诗篇。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功走完了现代化的“前半程”,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党的十九大对未来30多年现代化的“后半程”进行了战略安排,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美好前景。
一 擘画新征程的宏伟蓝图
170多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震醒了“天朝上国”的美梦,由此开启了艰苦追寻现代化的进程,各种救亡图强的方案竞相登场。无论是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还是“百日维新”的昙花一现;无论是“预备立宪”的草草收场,还是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都没有找到开启现代化大门的钥匙,最终难免被历史大潮淘汰的宿命,黯然落幕,惨淡离场。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闪电,划破了旧中国漆黑的夜幕,照亮了中国通往现代化的前进道路。在28年的浴血奋战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怀着扶大厦于将倾之时、救国家于危亡之际的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条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光辉之路。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现代化的漫漫长路,好比一场接力赛,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需要一棒传一棒、一代接一代,前赴后继、不断努力。在不同发展时期,我们党总能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确立一个又一个新目标,激励人们团结一致、携手奋进。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任务和目标。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引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97年,党的十五大谋划新的“三步走”,确定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锚定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新中国成立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不断积累,我们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台阶,迎来了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百年征途谋新篇,雄心壮志启新程。党的十九大高瞻远瞩地擘画了到21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发展的战略安排,为今后30多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划了路线图。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在此基础上,分两个阶段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2020年开始再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的战略安排,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冲锋号,激励全体人民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解读
制定发展战略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
杨伟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一届接着一届办、一代接着一代干。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表述更加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意义十分重大。
链接
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1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展望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历史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我们党建党以来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现在,离这个宏伟目标实现只剩下3年,胜利在望,成功在即。百年目标、千年夙愿即将变为现实,我们无比振奋,为之欢欣鼓舞。
决胜阶段最关键,冲锋时刻愈奋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到了一鼓作气、决战决胜的历史节点。党的十九大对今后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提出一系列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胜利,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需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不懈奋斗。必须举全党全国之力,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美收官。
防控风险。“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必须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有效防范各种风险的冲击,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
精准脱贫。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贫困人口还有约300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居住在艰苦边远地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属于脱贫攻坚要啃的“硬骨头”。剩余的脱贫任务量虽变小,但难度增大。必须集中力量攻关,调动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措施,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污染防治。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现象仍较普遍,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创造宁静、和谐、美丽的绿色家园。
解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座重要里程碑
韩文秀(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之间,在时间上紧密衔接,在各项事业发展上全面对接,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标志着我们跨过了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对于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义十分重大。
链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重点任务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1.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2.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
3.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
三 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什么样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比原定时间足足提前了15年。这一重大战略调整,是适应我国发展实际和趋势作出的必然选择,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充足底气和强大自信。
那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什么样?概而言之,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都要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发展实现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根本转变,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之后,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那时,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一方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达到高度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和协商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发展;另一方面,依法治国得到全面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局面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到那时,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广泛,中华文化走出去达到新水平。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那时,我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愿景,人均预期寿命和国民受教育程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那时,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基本建立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状况明显改观。我国碳排放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后呈现下降态势,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微言
◆百年奋斗,胜利在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30年不长,时不我待;中国梦不远,只争朝夕。
◆战略一小步,复兴一大步;齐心为国家,聚力现代化。
◆发展战略阶阶进,芝麻开花节节高。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不落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美的夙愿只能是空中楼阁。
四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丽图景
1954年,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60多年后的今天,伟大的憧憬已经看得见曙光,当我们重温这段话时,由衷地感到鼓舞和振奋,激发“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豪情壮志。
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到那时,中国将是一幅什么样的美丽图景?
国力鼎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超越其他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
制度定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制度基础。未来30多年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就是进一步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在各领域、各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最终形成一套比较成熟、完整、定型的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人民幸福。我国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公平正义普遍彰显,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世界强国。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将作出更大贡献,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000多年灿烂文明、13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我们完全有信心、有理由相信,伟大目标一定要实现、一定能够实现。